中國是半導體製造業的未來
- Michael Thervil
- Apr 9
- 3 min read
Updated: Apr 9
作者 Michael Thervil

在半導體製造方面,韓國和臺灣曾經是家喻戶曉的名字。但情況已不再如此,因為晶元製造的未來屬於中國。雖然臺灣和韓國在晶元製造領域一直保持一致,但中國已經找到了在該領域超越韓國的動力和動力。中國的動力和驅動力的根本原因在於中國希望在晶元製造行業實現自給自足。面對地緣政治世界的所有不利風險、市場波動和動蕩,許多人認為這是中國在晶元和半導體製造方面為維護自身利益所能採取的最佳舉措。
在現代世界中,幾乎所有東西都依賴於晶元和半導體;從通用技術、計算機到汽車和高度先進的計算機、機器人技術和人工智慧,所有國家,特別是中國,都必須不惜一切代價使自己免受任何可能對其能源和技術需求產生負面影響的東西的影響。在過去的幾十年裡,三星和 SK 海力士等韓國國家以及臺灣公司台積電是世界領先的半導體製造商,估計占晶片製造業的 90% 以上。然而,中國不僅已經證明你可以製造晶元,用更少的錢做更多的事,而且他們已經證明他們可以用稍舊的半導體和晶元做更多的事情。中國在一個月內憑藉其開源 AI 模型 Deepseek、騰訊和 Manus 高級 AI 模型兩次顛覆 AI 行業,並有能力製造世界上第一個由 2D 材料製成的 1 奈米 RISC-V 晶片,從而最清楚地證明瞭這一點。
據消息人士稱,韓國和臺灣在晶元製造和應用方面落後於中國的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其他國家願意向他們支付更高的工資,它們缺乏留住頂尖人才的動力。最重要的是,消息人士還報導稱,中國在晶元製造工藝方面具有優勢。這個優勢在於,他們不必屈服於來自美國的地緣政治壓力和關稅威脅;其中一項威脅是,如果晶元製造商不在美國生產晶片,他們將面臨什麼後果。目前,台積電已經屈服於美國的壓力,被迫在美國製造半導體和晶元,否則將面臨關稅。但即使決定在美國生產晶片,他們仍然獲得了 30% 的高生產成本,而中國不僅可以避免美國的壓力和關稅,還可以通過政府撥款補貼其晶片製造商。
據報導,中國目前在高性能和低功耗 AI 半導體的生產中處於領先地位,在功率導體製造中佔 88.3% 和 79.8%,而韓國分別佔 84.1% 和 67.5%。在採用高性能感測技術的下一代晶片方面,中國也超過了韓國,比例為83.9%,韓國為81.3%。有些人可能認為這只不過是幾個百分點的收益,但請記住,在科技行業(以及生活中)中,細節等小事很重要。就臺灣而言,就中國而言——在“一個中國政策”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應該指出的是,與中國不同,唐納德·特朗普總統沒有對臺灣的晶元和半導體徵收關稅。
儘管美國實施和合併 2022 年晶片法案(美國政府對在岸晶元製造商的補貼)、制裁、各種壁壘和貿易關稅只不過是法律的武器化,這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減緩了中國的晶元製造過程,但最終適得其反,因為在技術依賴時代沒有辦法完全監管知識的獲取和應用。 我們生活在其中。中國及其 AI 開源模型的發佈就證明瞭這一點——這實際上是公開邀請世界為其各種 AI 模型做出貢獻,基本上繞過了美國主導的對它們的制裁。一個浮出水面的問題是,世界需要多長時間才能看到半導體和晶元產能過剩從中國流出?猜測是早點而不是晚點。
Comments